读《人类沟通的语用学》第一章 || 于鹏
简介:
本书是家庭治疗领域的殿堂级教科书,沟通理论领域的奠基之作,家庭治疗领域之系统理论课程必读书目。
本书讨论人类沟通的语用(行为)效应,尤其关注行为障碍,另一方面,重视了沟通的作用。
本书尝试构筑模型和一些看似可以支持该模型的事实,全书共分为七章,内容包括参考框架、试论沟通原理、病理性沟通、人际互动的组织、从沟通角度看戏剧《谁怕弗吉尼亚·伍尔芙》、悖论沟通、心理治疗中的悖论等方面展开了一项关于互动模式、病理学和悖论的研究,对人类沟通的语用学加以阐释。
对临床工作者思考人类和问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。
大家好,我是于鹏,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签约心理咨询师。今天由我来跟大家分享人类沟通的语用学的第一章内容。
我事先将自己读完的体会收获写成文字,写完后发现很像这一章内容的缩略版,按照书中的顺序捋了一遍,其中被跳过的一些内容是我尚未理解,或者很难用语言描述的部分。
我认为我对书中的内容理解了大概七成,这七成不保证都是准确的。
引言的部分中,介绍了书中理论的诞生背景,当时的心理治疗主要聚焦在患者个体,而作者提出了非常突破性的观点:不仅要关注病人的问题,更要关注问题的背景,以及问题的情况与所在的更大情景之间的相互关联。
这让我想起了karin老师课件里提到的“丈夫酗酒”的例子,丈夫酗酒本身不是问题,而是这个行为引起的夫妻之间的行为互动,影响了夫妻关系才是问题。
而当咨询师问到为什么是现在决定进行家庭治疗,而不是1周前或3周前时,妻子答道酗酒让丈夫最近丢了工作,家庭面临经济上的困难,这是在更大背景下的问题情况。
引言给我的整体印象,是作者希望系统化,结构化人类沟通的复杂模型,并找出在病人与他人的沟通中究竟是哪部分导致了问题,引言最后对每一章在讲什么做了简单的介绍。
对于第一章的介绍是这样的:本章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,如1.2的函数,1.3的信息和反馈,1.4的冗余,并在1.5中假设存在一种尚未系统化的代码,他是人类沟通的演算机制,而当沟通被干扰时,这些规则就会被打破。
1.1
在第一章最开头,本书强调在观察行为或现象时,要注意行为背后的环境因素,否则观察到的结果很可能会显得莫名其妙甚至无从解释。
书中举了3个例子,其中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好理解的是:一个男人拖着身子,在草地上按8字路线匍匐前行,同时不断扭头后看,嘎嘎叫个不停。周围人惊恐地看着他,感到难以理解。其实这是动物行为学的大师在扮演鸭妈妈,他身后跟着一群小鸭子,只是从行人的角度没法看到。
本书以例子说明,观察人类行为,包括精神病理行为,都需要将观察的范围延伸到问题发生的情景,行为对他人的影响,以及他人对这种行为的反应。
从语用学的角度讲,不仅仅是语言,所有行为都是沟通,因为行为与语言一样在传递信息,并且可以影响情景,获得他人的行为反馈。
1.2
本书以数学为工具尝试探索沟通,在1.2中,首先介绍了数学历史上的重大变革: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中,数是具体的、真实的度量,被理解为与等量实物具有相同的性质,0与负数在这样的数学背景下是不存在的。-3*-2=+6更是难以理解的。
而后来变量这一强大的概念诞生了,构成了函数的概念,函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,而是表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。
作者选用数学作为工具,这让我感到很生硬,后来会感觉某些地方很有意思。在文中介绍的数学的历史之中,数学从只用来定义具体的、固定的量,到发展出了函数,等式开始用来描述变量在特定情景下的相互关系。
同样,在心理治疗聚焦在病人个体的大背景下,作者提出观察病人问题行为的背景,考虑病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,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反馈。
这同样是在理解病人行为与他人行为的互动关系,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。
书中提到,在心理学的实验时代,研究的是某项具体的心理机能,心理学是由一些单一的,缺乏关联的心理功能概念组成的。
当一些心理学名词扩张到人际关系中,仍然保持着一元性,如领导力、外向等等,使他们看上去像是真实存在的可测量的,实际上这些术语很多只是在表述某种特定关系,另外我觉得作者也是在强调,这些研究或术语忽视了跟其他心理功能以及环境背景的联系。
书中提出,所有的感知觉只是个体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,就像运动是相对的,是运动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。我们的感知觉也是如此,在缺乏变化或者关系的情况下是失效的。就像视网膜如果一直感知同一图像,就不再对其产生清晰的视觉,同样,稳定不变的声音也很容易被我们忽视。
所有的感知觉都涉及变化的过程:一个人如果要探索某一材质的表面质地,会用手指在上面反复摩擦,仅仅把手指放在表面,可能只感受到物体温度,而温度的感觉也是物体与手指的温差带来的,所以我们的感觉并非事物本身,而是我们自身与事物之间的函数关系。
1.3
1.3的部分说到了弗洛伊德与经典精神分析,在本书的描述中,经典精神分析认为行为是内心力量交互作用决定的,不够重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。
本书更着重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,不同个体检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,从本书的观点来看,大概继发性获益的地位是比内心力量更重要的,毕竟继发性获益符合个体行为导致另一个体行为,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沟通模型。(继发性获益:精神症状在痛苦同时也带来了某种好处,这种好处固着了精神症状)
书中还提到了控制论,正反馈和负反馈,我没有相关的知识,书中也没有正负反馈的例子,我试着去查阅了一些资料,在这里用一个例子去解释一下正反馈和负反馈:正反馈是一个行为引发的反馈信息强化了行为,行为同时也强化了反馈程度。
比如在饥饿的时候,吃食物的行为会让我们获得温暖,快乐的感觉,这种感觉作为信号反馈回来,促使我们进一步吃东西,以获得更多这样的感觉,我想这个过程就是正反馈。
但当我们吃到一定分量之后,身体传来饱胀感,继续吃下去就不舒服,甚至呕吐,这种反馈抑制了进食行为,就是负反馈。
负反馈就是行为引起的反馈结果反过来抑制了行为。一般正反馈导致系统的变化,负反馈维持系统的平衡。
1.4
1.4中提出了冗余的概念,一开始我完全读不懂在说什么,后来试着把冗余全部替换成重复,将它理解为反复出现,再去理解时就更流畅了一些。
文章中的一个例子是,某个拥有数个子系统的大系统能有几十万种参数组合,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内外变化。原本几十万种参数组合都是随机出现的,但某些参数组合在过去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时,系统“记住”了这些参数,以至于这些参数比其他参数更多地重复出现,这就是冗余。
书中冗余和限定这两个词是同时出现的,这让我想起了人的防御机制,每个人的防御机制,都可以说是在过去环境里生存和适应的参数设置,由于这种防御在过去让人成功活了下来,所以在今后也不断重复出现,我想这就是冗余。
而冗余同时导致了限定,就像是某些防御反复出现,使得整体防御机制变得僵化,不灵活。
而冗余与限定中逐渐诞生了规则,规则可以通过观察冗余与限定而总结出来,文中用观察下国际象棋举例:一个人毫无国际象棋知识,仅仅凭着观察,也能在数百次后总结出相当完整的象棋规则,因为特定的走棋与顺序不断地重复,也就是不断冗余,因此观察者可以在上百次的冗余之中总结出规则。
而在人类沟通之中,我们还不太了解其中的冗余以及规则,虽然我们时刻都在进行沟通。文中举了母语的例子,我们可以流畅的使用母语,甚至可以察觉出别人使用这种语言时的错误,但未必知道语法和句法。
本书假设存在尚未系统化的代码,是人类沟通的演算机制,成功沟通都遵循其中的规则,而沟通被干扰时,这些规则会被打破。
1.5
1.5的内容,这一章提出了元沟通的概念,书中首先举了元数学的例子:当数学家不再将数学作为计算工具,而是把这个工具本身作为研究对象,他们使用的不再是数学语言,而是关于数学的语言,这种语言被称作元数学。
我无法用语言具体地描述元沟通,元沟通在我的理解中是回答“沟通是什么”,演算代码是存在于冗余中的沟通的法则。
这一部分我不太明白,我读这一小节的收获,并不比读引言中关于这一小节的介绍收获更多。
1.6
1.6的部分,是数个子目录,以此强调了一下这本书观察研究的对象以及重视的部分。
作为一个动力取向的咨询师,我感觉这本书关注的角度与动力取向有很大的不同。
本书将人的内心形容为一个黑箱,想要完整的探索内部是很难的,因此可以试着忽略内部结构,从输入——输出关系上推测内部内部结构。
我对输入——输出关系的理解是一个人受到外界的行为影响是输入,之后他做出的行为反馈是输出,通过输入跟输出了解这个人的内心系统。
这让我想起了以前考心理咨询师二级时有关测量的部分,我们无法直接测量心理,因此测量的都是行为,通过行为推导心理。
本书不注重探查一个行为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,不注重探寻行为过去的原因和行为的动机。
书中认为,这些探索很难找到答案,并且过程中存在失真。
于是本书关注的是此时此地的沟通模式或者说行为互动模式,比起行为的来源,更强调行为的意义,比起行为的原因,更强调行为引发的效应。
感想
我读这一章,感觉内容挺晦涩,很多地方都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才明白书中在说什么。
只是整体读完后,觉得这一章还是有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的,首先一开始,先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,1.2介绍了研究的工具,函数,同时从函数的角度理解人类的感知觉,1.3介绍了沟通互动过程,也是我们在研究中重点观察的过程。1.4强调冗余,或者说重复中隐藏着规律,1.5是研究的最终目标,元沟通与沟通的演算规则。
在书中,沟通是一个系统,必然跟其他的个体与环境存在联系,并且这其中存在着行为——反馈的过程,这个过程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时相似的。因此对于研究的沟通和观察必须参照整个系统,一切行为都是在进行沟通。
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短程家庭治疗的学习中,在一开始的问题界定上,老师强调问题绝不是单一行为,而是行为引发的结果以及个体之间的行为互动,问题是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行为互动。
其中第二个案例录像就非常典型:一家三口前来做家庭治疗,女儿有神经性厌食症,这个行为是由母亲的过度控制的行为导致的,母亲越是控制,女儿越是不吃东西,这就形成了一个行为互动的恶性循环,双方的行为都在刺激对方进一步加剧当先行为,就像一条不断上升的函数曲线。
而在更大的环境背景下,会发现这个父亲是有一些缺失的。父亲会说:我一天要见几十个病人,没多少空闲去照顾女儿。这时karin老师会说:但你肯定不希望你的女儿也成为一个病人。
我想父亲的角色缺失,就是母亲跟女儿行为互动的大背景。
同样,在正常与异常的定义上,感觉本书有这样一种倾向,所谓异常,就是在某种情境下不良的行为互动。这让我想起一次在清华的热线督导中,一个系统取向的督导老师会说:病人说不定只是在一个错误的系统里,如果把他放在另一个系统里,他或许就不再是病态的。
《人类沟通的语用学》第一章的分享就到这里,让我们共同期待第二章的内容。
预约咨询请扫以上二维码
六月文章: